首页 首页 VR资讯 查看内容

从VR到AR,蚁视MIX会是下一张王牌吗?

2018-12-16 16:48| 发布者: 坏香橙| 查看: 401| 评论: 0|原作者: 坏香橙

摘要: 2018年5月11日,北五环西二旗的蚁视总部,当我第一眼看到运行状态的蚁视MIX AR眼镜工程机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此。

起初他们押注手机盒子,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清楚纸板和亚克力镜片改变不了世界;

接着他们投身PC平台,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认为仓促上马的项目拼不过国外品牌;

后来他们选择VR一体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相信老酒新瓶只为B端不是长久之计;

如今他们望向了VR之外,

他们的选择,应该如何评价?

他们的决策,又会步向何方?

——民明书房,《2018,站在VR行业的十字路口上》序言

蚁视的选择

“这不是Steam吗?”

2018年5月11日,北五环西二旗的蚁视总部,当我第一眼看到运行状态的蚁视MIX AR眼镜工程机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此。

并非是我看走眼——彼时彼刻,在与我手中的蚁视MIX工程机相连的高配笔记本上,SteamVR的显示器映射窗口清晰可辨,其中甚至还能看到Vive Wands的虚拟影像——当然,对应到现实的手柄就是另码事了(至于替代品是什么,NOLO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搞过开发的朋友应该都懂我的意思。

所以说,让我们开门见山做个定义吧:

蚁视MIX是一部需要与PC平台连接、与“移动性”关系不大的AR设备;由于设备本身的定位是“显示装置”,且配备了和主流VR套件功能相近的体感控制器,因此理论上大多数PC平台的VR内容(主要就是SteamVR上面的那些游戏和应用)都可以用蚁视MIX体验,其中黑色背景的VR游戏都能体验出AR效果——换句话来说,“内容的数量”这个让国内外无数AR硬件厂商头大如斗的问题,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据工作人员表示,SteamVR上MIX可直接启动体验到AR效果的内容已经有一百三十多款。

然而,“兼容性”是一码事,“实用性”才是衡量一款设备实际价值的关键指标;那么,蚁视MIX在这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熟悉主流虚拟现实硬件的朋友想必都清楚,对于现如今的PC平台来说,要想评价一款VR新设备的性能素质,最直观的方法无疑是拿出几款“试金石”级别的应用和游戏上手一试——而从实际体验效果来看,谷歌出品的《Tilt Brush》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基本没有之一);正因如此,在确认MIX已经正确佩戴且握在手中的体感控制器工作正常之后,我二话不说立刻启动了这款无所不能的VR涂鸦工具。

啊,有了有了,熟悉的左手调色板工具栏右手笔刷出现了,不过既然这次的背景不再是一片漆黑的虚空而是清晰可辨的办公区实景,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显得分外有趣了:当我给桌上的盆栽拿“火焰”笔刷点缀了一圈儿冉冉跳动的火苗,在旁边的咖啡杯杯口描绘了四道互相纠缠的彩虹,用彩灯和电流笔刷给面前的笔记本添上了一大把反抗重力的流苏,最后在整片涂鸦区域撒满了荧光绿的雪花和橙色的星星——之后,面对眼前这个洋溢着摸鱼气息的工位,一个清晰的结论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目前的MIX工程机形态或许与诸位的期望存在偏差,但无可否认的是,蚁视MIX及其背后的产品思路还是可取的;根据蚁视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体验的是MIX的第三次迭代的工程机,最终产品的效果会有进一步改良。

如何评价蚁视MIX?

可能有朋友会奇怪:作为一篇体验报告,为何上文只字不提“佩戴感受”“发热程度”“设备重量”乃至“外观造型”这些攸关产品素质的关键参数?答案很简单——以上这些硬件属性固然重要,但我相信大多数朋友都能认同“工程样机的表现不能代表最终产品”这个结论——因此,尽管部分线缆采用了充满手工气息的固定方式(也就是电工胶带),尽管海绵止汗带的面积和厚度意味着实际作用基本属于杯水车薪,尽管旋钮式的紧固结构很容易夹头发且似乎有些滑丝,尽管完全没有鼻托设计导致我只能用力收紧头箍利用自己眼镜框的结构勉强架住这款设备,但提及“如何评价蚁视MIX的佩戴体验”这个问题,除了“静待量产版成型以观后效”之外,此时此刻我不会做任何多余的评价。

不过,尽管大部分体验感受都不在讨论范畴之内,但有一项属性确实属于例外,那就是FOV。

但凡是曾经满怀期待戴上HoloLens想要一睹微软最新前端科技的朋友,想必都经历过一趟宛若过山车的心情大起大落——画面固然是清晰的,定位固然是稳定的,但是……那种“仿佛一口鱼缸悬浮在半空中”的狭窄视场角又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说,之所以微软迟迟不对民用级AR市场下手,实机体验一下HoloLens就能理解个大概——正因如此,在这个大鳄尚未下场的空窗期,众多轻量级小厂一拥而上纷纷在“视场角宽度”这个卖点上大做文章,就显得十足合情合理了。

正因如此,作为创业团队当中的一员,蚁视MIX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取君上驷与彼中驷”的机会——尽管清楚“工程机不能做太高期望”,但当我第一次戴上蚁视MIX,映入眼中的是覆盖了整个视野的画面(边界停留在镜片边缘,戴眼镜的朋友应该都能想象这幅画面),那份临场感还是令人叹服的——尤其是用《Tilt Brush》在眼前的办公桌上胡写乱画过一通之后,那种“放眼望去置身现实其间”的感受,无疑是远远超越了“看鱼缸”的逼仄体验。

根据介绍,MIX采用了蚁视自主研发的双通道混合光学方案:该方案是一种多层复合结构的光学系统,由很多不同的材料和叠层组成,包括不同类型的偏振滤光器;其中最关键的组件是双通道透镜(组),可以让具备不同偏振特性的虚拟光线和真实光线通过不同的光学通道进入人眼,实现混合。

另外,MIX抛弃“一体化”设计转而利用PC平台提供数据运算机能,也算是解决了“发热量”和“设备重量”这两个困扰AR从业者的麻烦——然而如此一来,蚁视MIX等于是基本放弃了“便携性”这项公众舆论中AR设备的基本卖点,值得吗?

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最终效果目前还不好下定论,不过从5月11日的体验来看,虽然蚁视MIX的适用范围不如理想中的AR设备那么广泛,但在某些领域中——例如强调直观性和共享视野的头脑风暴多人会议,强调互动性的教育培训,以及诸如外科医疗、独立办公和生产加工等对于“移动性”和“便携性”要求不高的“场所限定”应用领域,蚁视MIX都拥有可观的发掘潜力——可能无法取代更成熟的VR设备,也不能代替面向EDC需求的AR眼镜,但至少在自己的适用区间中,蚁视MIX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

归根结底,从设备和系统的构成来看,蚁视MIX应该更接近于“面向开发者”而不是“改变市场形态的革命硬件”——然而即便如此,对于这个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的VR/AR行业来说,一款更容易让人接受虚拟/增强技术概念的阶段性产品同样也是产业进化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不是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发表文章
  •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强军VR ( 苏ICP备16046128号-1 )